再见,水峪村的麻绳匠
再见,麻绳匠一一为集体创收的优秀团队 在大集体的年代,能够为农业社增加副业收入的项目不是很多,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因为那时是计划经济,尽管毎年的粮食不论欠收还是增收,其价格保持不变。但是对一些处于土地贫脊的地方,在很难提高粮食产量的情况下,仅仅靠粮食产量来提高工分值,那是相当困难的事。所以,有没有副业可搞,对一个村子或生产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就那时的普遍而言,村里搞副业无谓乎是跑运输。那时的村村、队队都拴有骡马车,在农忙时拉粪、拉田,在农闲时外出揽些运输的活儿,为集体增加点副业收入。但仅仅靠跑运输挣的钱可谓是杯水车薪,最多能起到个解决燃眉之急。况且,那村村都在跑运输,到哪儿能寻找到可持性的活儿,不是村村、队队都能如愿了的。若从长计议,终归是显得力不从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最有效切实的办法就是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发挥特长,挖掘潜力。 在这方面,水峪村是走在了前面。关键是水峪村充分利用发挥了独到的人材资源优势,那就是拥有一批成熟的麻绳匠技术团队。 那还是在一九五五年的时候,为了照顾好家里,己经在呼市干了将近二十三年多(一九三二年)麻绳匠活儿的杜文礼,辞去了工作,回到村里。 那时全国刚解放不久,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村里有了骡马车,与之配套的是急需要绳索。光有骡马和车架,没有绳索就相当于没有传动装置,那骡马车还不就是徒有虚名?一辆骡马车上,粗细长短的绳子,最少也得二十多米。纵横交错的绳子若不是车把式摆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谁和谁。再是耕地呀播种呀,样样活儿离不了绳子。 是艺不亏人,总有用时处。面对村里的急需,杜文礼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自然地承担起了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时,人们对于亚麻还很陌生,一般妇女为家人缝制鞋底所用的亚麻纤维都是从外面买来的。要制作麻绳得需要大量的亚麻纤维,所以村里自己种植了亚麻。杜文礼又指导村里的人们在村东口,挖掘了一个长、宽、深各有一丈之多的大水池,在底部和四壁抹了一层水泥。将似熟非熟的亚麻割了放到水池中,加满了水,让其自然腐殖。中间翻过几次后,待亚麻外皮由绿变为灰褐色时,将其捞了出来,凉晒干了,就很很容易地将麻杆表皮纤维剝落下来,纤维既长又有韧性则是腐殖的最佳。这个没有实践经验是难以掌控的。 人们对于初次接触到的亚麻既感到神奇又觉得新鲜,那被剥离去纤维的里面露出来白白的、光光的亚麻杆,是孩子们玩耍的最爱,手拿麻杆当武器地相互比划,大人们怕出危险,喊也喊不停。 当初种植亚麻,制作麻绳仅仅是为了满足村里自己的需求而已,人员也仅是村里配了两、三个作为临时的助手而罢。 时值一九六〇年的大灾荒年,较杜文礼晚去几年的李文科、李文金、杜贵,经不住饥饿,他们也相继辞去了呼市国营麻绳厂的工作,回到了村里。且不说他们的浅薄之见或仓促之举,从他们的回来,为集体经济的壮大无疑是个好事。 麻绳匠队伍的壮大,也就有了为周围村庄加工麻绳的能力。既为周围村庄解决了困难,又为集体增加了收入。活儿越做越远,名声越来越大。由于质量过硬,深得用户的信赖。一提起水峪村的麻绳匠,在大同地区无人不晓。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杜文礼的组织下村里又培养发展了近十几名徒弟新手,他们有李有仁、岳德财、杜茂、李有荣、杜太、杜宪、岳掌金、岳掌义等。以集体的名义,能拥有这样一支工匠团队,这在当时是不多见,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这比其他的一些村里,虽然也有一些个艺人,譬如南庄村有铁匠石垒,三十铺村里有阎皮匠等,这些都属于游街窜巷单打独斗,是很难形成气候的,也根本谈不上个能够为集体创造效益增加副业收入。 相反,水峪村的优势表现的非常明显。面对市场上需要的什么单三股、懒四股、套绳、撇绳、缰绳,以及粗细长短特殊要求的麻绳类产品,都能胜任。由于用户越来越多,麻绳匠团队不得不分成两组甚至三组地外出分开作业。今天这班回来了,明日那班又出去了,轰轰烈烈的甚是热闹。市场在不断的拓宽,县供销社合作社和大同生产资料公司也都纷纷让承揽其业务。大队宁可让其他社员们多辛苦点,也不放弃这寻上门来的业务。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村里的麻绳匠几乎是专业的了。其效益不必细说,在村里所有副业的收入比例中,是占有主导作用的。 业务何以这样的火爆,关键在于诚信。为大同生产资料公司加工的业务,是对方提供生产资料,也就是亚麻纤维,而加工出来的成品则是按重量回收的。当时也有极少数利欲薫心的人在支损招说,让往粗麻绳里掺入沙土杂质,以便能挪出一些亚麻的重量,可以多加工出麻绳来。这个确实能达到,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是在绕毛坯或是绞成品时,故意使其拖地,可以将杂质自动地卷入。当杜文礼得知后,怒不可遏。他当即便说,作买卖作的是诚信和良心。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以妇人之见,那是万不能的。十年难树一名誉,一夜可毁了终身。要我去干那种事,除非日头从西边上来。 言传身教造就了水峪村麻绳的品牌形象,匀称、紧密、拉力强。加工出来的懒四股麻绳,双手举起,在手以上的部分,可以垂直伸出三米多的高度,足见高质量的名不虚传。 若能亲眼见到麻绳匠们工作的现场,那才叫一个好看呢,总会让你大饱眼福。在绕坯房,他们一摆溜儿地排坐着,每人面前置一个木制的纺车,还有用石头压着的亚麻纤维。沙沙沙的绕车声和咔咔咔的刹车声(用坯绳往怀前一拉,绕坯圆滚与滾架一碰,那圆滚便是一个停顿)此起彼伏。一边用坯绳带动纺车转,一边适时地往进加亚麻纤维,当坯绳长到足以上身后仰到一定的程度,只见向前一合身,顺势将坯绳往转滚里一送,正好是圆滚外圆的一圈。动作娴熟,轻松自如。他们一边干着活儿,一边还时不时地谈笑风生。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 再能遇到出成品的场面,那就更热闹了。那个时候所有的麻绳匠人员都会到一个平坦的场地上,在计算好了的长度上,一端固定一个主绞车,由老师傅执掌。另一端放一个活动的上面放有适当重量的副绞车,由两个助手操作。在靠近副绞车一端的正中间,还放有一个跑车,跑车的水平面上同样放着适量的石头,为的是增加阻力,使成品绳码更紧凑一些。一次可以绞一到三根绳子的不等。在每根绳子的三根坯绳中间预置一个带有螺旋状槽的木圪垯,(人们叫瓜蛋子)三个木瓜蛋用一根方铁横穿着。 两头的绞车同时以不同的方向旋转着,穿套在一根扁长木板上的数个辘轳把弯头,弯头另一端的勾上就套着要旋转的坯绳。麻绳匠师傅们旋转那根木板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我们的想象。非常独具,独具的你吃惊。他们根本不是一个人负责一头的用手握住木板,作上下往复的运动。而是一个人手握一根长约一米左右绳子的一头,而一头拴在木板的端上。他们竟然挥舞手臂作着前后左右上下翻滚的花式方法,使木板带动着所有的辘轳弯头作着统一的旋转。若不是你亲眼所见,你是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会是那样掌控操作的。这不仅会让人联想到的是,这不会是因为他们手中的绳子太多了的缘故,才会想出了这个方儿吧?反正让人看了,人家那种方法肯定比我们想象的那样省劲的多去了,因为你看人家的那架势是,站在那儿不仅仅是手臂舞动,而是浑身在发力。同时,也能使我们看得到,这时的他们是很吃力的。 待两头旋转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只见两个人上前握住跑车上那根穿有木瓜蛋子的方铁两头,咔嚓一声按在了跑车前头垂直木杆的一个凹槽上。这时奇迹出现了,随着跑车的徐徐前行,那些绳坯顺着木瓜槽的尖头一出来,就会规规矩矩自然而然地和在一起成为绳子了。令人惊叹不已。 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在八十年代初,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各种尼龙材质的绳索,也可以称为迅速地也可以称为逐渐地替代了原来的亚麻纤维绳索。再加机动车辆淘汰了畜力车辆,更使使用绳索的地方大为减少。那村里就不再需要种植亚麻了,也见不到再有麻绳匠在制作麻绳了。令人惋惜的是,就连水峪村当年的那些麻绳匠也大多先后作古远去,现今只剩下岳德财、李有荣、杜太三人了,形单影只早已沒有了当年的风华正茂。 再见,曾为水峪村创造副业收入的优秀团队一一麻绳匠。 作者杜熳简介:杜熳,一九五O年十月十六日,生于山西省云州区周士庄镇西水峪村。一九六八年以知青身份回村务农。一九七四年开始历任公社机械厂材料保管员、公社电影放映队队长、公社机械厂当机械车工、县建材厂联营分厂任车间副主任、县砖瓦厂任车间主任、分厂厂长。二〇〇八年退休。杜熳,自幼酷爱书画,是从一线劳动和管理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书画艺术家。杜熳为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山西省分会会员;二〇〇六年获得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称号;其书画、摄影、篆刻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特等奖、一等奖奖项。杜熳利用工作之余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学历,工作中能写会画,退休后被当地书画院聘为书画员。杜熳退休后勤于笔耕,主编村志《情系采凉山》。 往期回顾点击蓝字链接: 水峪村第一人 水峪村院落春秋(一) 水峪村院落春秋(二) 水峪村 水峪村花果社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走西口的水峪人 水峪村吃食堂的日子 水峪村溯源 水峪赋 老家 山西大同地区农事术语及应用 水泉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mazia.com/ymzgx/12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南方一种树木,全株含毒,因产量高而成粮食
- 下一篇文章: ldquo怕热rdquo的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