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颜值送你一份去油腻指南
在中华美食烹饪的过程中,食用油的使用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它会让食物的味道更加诱人,中国人也因此成了吃油大户。一个人若以80岁寿命为参考,他一辈子要吃约8万顿饭。其中,食用油的摄入量甚至可高达1吨。 显然,如此大量的油进入人体,对人们健康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过“油”不及,油腻的危害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数据显示, 我国居民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用油41.8克, 包括植物油37.1克和动物油4.7克, 明显高于25~30克的推荐量。 饮食过“油”,可能给身体带来以下负担: 影响代谢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发现,连续5天食用油摄入过多,就会改变人体代谢情况。长期如此,更易出现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 危害心脏 研究发现,正餐中含油量过多,饭后两小时出现心脏不适的风险高出4倍。 影响心理 食用油摄入太多对心理健康不利,容易使人变得愈发懒惰,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 加速肥胖 油大的菜肴及油炸食品脂肪含量高,对体重控制非常不利,1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运动量和其他饮食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多吃进去10克油脂,一年就会增重7斤多。 肥胖会导致各种疾病风险增高,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诱发冠心病、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伤害内脏 向心性肥胖(腰围粗)者,脂肪可能将内脏包裹,导致脂肪肝、肾衰竭、心衰等,危害更大。 买贵的,错不了吗? 当购买食用油的时候,首先要看油的脂肪酸构成,价格只是参考因素,而不是首要因素。 常见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标绿的亚油酸与标黄的阿尔法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果摄入过少,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出现问题。标蓝的是单不饱和脂肪酸,有保护心脏、降低血脂的功效。 提醒:压榨油与浸出油只是制作手法的区别,只要产品合格过硬,就可以放心食用。 饱和脂肪酸排序 如果长期摄入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就会导致血脂升高,对于一些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病人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提醒:日常肉食的摄入就可以满足身体的饱和脂肪酸需求,无需再使用动物油烹饪。 这样吃,健康又清爽 油脂不仅赋予食物美味, 也是维生素E的良好来源, 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A、D、E、K, 只能依靠摄入膳食中的脂肪来吸收。 油脂也是人体必需营养素, 完全不吃油是不可能的。 那么,怎样吃油更健康? 01定量用油,控制总量 为了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预防营养素缺乏和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烹调用油量为25-30g。 在控制用油方面,家庭中选一个带刻度的控油壶很有必要。有了控油壶,可以把每天吃油的量计划好,比如一个两口之家,如果都在家吃饭,每天用油不超过50克即可。 如果没有控油壶,使用普通瓷勺也可以。一般,1瓷勺油约为5克,每天不要超过5瓷勺,平均一个菜不超过1~2瓷勺(5~10克)。 02经常换花样 油不建议多吃,也不要长期吃一种,最好经常换着吃不同类型的油。 我们常吃的油一般分为四种:高油酸型、高亚油酸型、均衡型、饱和型。在营养上各有优势,烹饪中也各有所长。 高油酸型 橄榄油和茶籽油,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 高级初榨橄榄油:凉拌、做汤。 一般橄榄油:炒菜、炖菜。 国产茶籽油:炒菜、凉拌。 高亚油酸型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适合炖煮。 均衡型 花生油、芝麻油、米糠油、低芥酸菜籽油,适合炒菜。芝麻油用于凉拌、蘸料或做汤。 饱和型 猪油、黄油、牛油等动物油,以及棕榈油、椰子油、可可油,用来做面点、煎炸食品。 03省油的烹调方式 要保证烹调用油不超标,就需要日常烹调以蒸、煮、炖、焖、凉拌这些健康省油的方式为主,而不要采取煎炸这种高油型的。 04省油的烹调工具 烹调工具也很重要,像传统的铁锅炒菜难免就得多放油,不然容易糊锅,一些更现代化的烹调工具如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空气炸锅等,用好了都可以帮助我们省油。 05注意保质期 包装未开封前,未经暴晒植物油的保质期是18个月,橄榄油的保质期能到达24个月。 食用油开封后尽量在三个月吃完。所以,不要贪便宜买大桶食用油。 食用油的存放 1、尽量远离热源,因为温度会导致食用油过氧化加速,缩短保质期。 2、分装时使用带颜色的玻璃瓶。 3、大桶存放的油用深色塑料袋包裹起来,从而使它避光、保持干爽、隔绝空气,以便于保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mazia.com/ymzcg/13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芹菜猪肉蛋饺这块辅食肉菜蛋营养三
- 下一篇文章: 名厨汁味,圆中秋美味养生减脂蟹柳冬瓜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