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黑龙江大地上的少数民族达斡尔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自称。清初,达斡尔族居黑龙江流域,称萨哈连部(满语,黑龙江流域的部落)、萨哈尔察部(满语,捕貂为生的部落)或与鄂温克等族泛称索伦部。清康熙初年,称“打虎儿”,后常译称“达胡尔”、“达呼尔”、“达古尔”、“达虎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按本民族意愿确认为单一民族,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族经营农业历史较悠久。17世纪40年代,达斡尔族就于精奇里江和石勒喀河沿岸耕种大麦、燕麦、稷子、荞麦、豌豆、亚麻等。迁徙嫩江流域后,仍种植燕麦、大麦、荞麦、稷子、苏子等耐寒早熟作物,用做口粮、籽种和牲畜饲料。后因汉族垦荒者剧增,达斡尔族因占有的土地有限,轮歇游耕已不可能,便开始向汉族学习深耕细作,逐步学会种植高梁、玉米等作物。 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受“左”的政策影响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加之,民族政策落实得不好,致使达斡尔族农业生产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达斡尔族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达斡尔族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仅重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产量,而且也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机械化水平。除种植粮食作物外,他们还十分重视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园田。达斡尔族园田栽培工艺特殊。菜园大多位于院套东、西、北侧,为防畜害,四周围以柳条篱笆、柞木杆或围以垡墙、石墙。 达斡尔族人依江河而居,善用一些独特的捕鱼工具和方法,从事渔业生产,有罩鱼、叉鱼、亮子捕鱼、鱼篓捕鱼、网捕鱼等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捕鱼方法更有改进,商品鱼有了增长。遇涨水农业欠收年份,捕鱼便成为生产自救门路。现有些乡村已人工养鱼。早期达斡尔族多用弓箭、双刃扎枪、设陷井、下套夹、下地弓等方法猎取禽兽,除猎获野猪、狍、黄羊、鹿、犴、兔、野鸡、沙半鸡等食用外,还用狐狸、貉子、猞猁、水獭、貂、鼠之类皮毛进行商品交换。随着土地开发,野生动物渐少。达斡尔族猎业生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趋于消失。达斡尔族还通过放排、采集、手工制品等方式获取经济收入。达斡尔族文化丰富多彩。著名的“乌钦”为民间艺人创造的叙事诗,内容大多反映达斡尔族人民劳动、生活情景。冬闲或夜晚,人们围聚一堂,请人说讲传说、故事,有的用达斡尔语有韵调地说唱满文译本的《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民间流行山歌体裁的“扎恩达勒”,通常在放牧、伐木、放排、旅途、骑马或乘车时即兴吟唱,曲调悠扬,音律高亢。“哈肯麦”(“鲁日格勒”)为民间歌舞,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狩猎活动的歌词多是模仿鸟兽的鸣叫,舞姿也多是模拟鸟兽的习性、形态和动作,具有粗犷、奔放的特点。达斡尔族人民的刺绣、雕刻、绘画等工艺也比较先进。达斡尔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清代由于达斡尔族分布在不同地区,受环境和周围民族的影响,形成了3种方言。一是齐齐哈尔方言,二是布特哈方言,三是新疆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达斡尔族的男装春秋以“哈日密”,冬季以“阿热斯得勒”为外衣,内穿布衫或棉衣。冬季脚穿“奇卡密”(袍腿皮制,毛朝外),乘马行猎者穿“塔塔玛勒”(高靿皮靴)犴腿皮制,春夏秋季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者则穿“德日特莫勒”(布靰鞡,布靿布底),或“格奥绰日”(皮靰鞡,布靿皮底),走亲串友,多穿布鞋。头戴“密雅日特玛额勒”(用狍头皮的自然形状制做的伪装帽,亦叫狍头帽。毛朝外,双耳挺直,嵌有眼睛。狐狸皮或猞狸皮帽,易接近野兽)或大耳帽(狐、貉等皮制做)、四喜帽(毡制、碗状),春夏秋季则戴礼帽或帽头(瓜皮状)、草帽等。达斡尔族的女装平时穿布旗袍、“您莫奴日勤奇”(单袍)、“夹得勤奇”(夹袍)、“库勤奇”(棉袍),立领,身长至脚面,右襟至膝部钉排扣(同一布料结的),袖子和衣身自上而下渐宽,袍下摆不开衩。达斡尔族米食有稷子米饭、“拉勒”(稠粥),面食有“达勒巴达”、“托格洛”、“拉斯巴达”、“贺日克木勒巴达”等,副食有肉、奶、菜等,达斡尔族主要食猪、牛、羊肉。19世纪40年代以前,达斡尔族多用麦米、小米和酸奶等制米酒和奶酒,现已被白酒代替。除年节外很少喝茶。待客敬烟、喝茶较为普遍。采集丰盛时期,将晒干的稠李子、榛仁、草莓、玫瑰、山丁等合成粉末,冲开水饮用,是具酸、甜、香等独特风味的滋补饮料。达斡尔族建村多选择后有山林、靠近江河、地势较高的山脚下,丘岗南坡上或河谷平原地带,院落围以土垡子或泥土墙,山区则围以柞、桦木或柳条篱笆墙障,形成园田毗邻、房屋成行、街道笔直、阡陌连片的村庄。住房开南窗和西窗。用“麻”纸从外面裱糊后喷麻籽油或豆油,使其透明、防雨。住房两间居多,东间开门为厨间,西间为住室。清代至民国初期,达斡尔族地区交通主要乘马、大轱辘车和爬犁。渡江过河则用木筏或独木舟、推船。贷物运输除用大轱辘车、爬犁外,靠江河处主要靠水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地区已修建了铁路、公路。乡、村安装了电话,交通、通讯十分方便。达斡尔族实行氏族外婚制。即“莫昆”和“哈勒”内严禁通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达斡尔族人结婚礼仪复杂,传统色彩较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旧式婚俗逐渐被婚姻自由、婚事简办等新风替代。达斡尔族丧葬旧俗繁琐,对死者实行不同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代达斡尔族丧葬仪式简化,居住城郊的也实行火葬。达斡尔族有“敖包·沃奇贝”(敖包祭)、“多德嘎日贝”、“多哥塔克贝”(求雨祭)、“腾格日·沃奇贝”(畜疫祭)等祭祀活动。现在,达斡尔族“敖包祭”,以其新形式和新内容演变为传统文化活动,每逢七八月份各地均举行敖包会。达斡尔族信仰诸神,有“腾格日·巴日肯”(天神)、“博果勒·巴日肯”(“瓦兰·巴日肯)、“霍卓日·巴日肯”(祖神)、“霍列日·巴日肯”、“吉亚其·巴日肯”(财畜神)、“白那查”(山神)、“毕利格·巴日肯”(河神)、“额日木齐·巴日肯”、“华尔日米·巴日肯”、“多罗·霍得卓勒贝”(北斗星),此外,达斡尔族还有清代从关内汉族传入的“敖雷·巴日肯”(胡仙)、“娘娘·巴日肯”(娘娘神)、“阔通·巴日肯”或“夸仍·巴日肯”(“城隍神或军营神”、“巫西·巴日肯”(寡妇神)等外来神。达斡尔族还信奉萨满教。萨满,达斡尔语称“雅德根”,是人与神之间打交道的具有法力的使者。萨满以个体存在于社会,无固定宗教活动场所,但有较成形的请神、送神、驱鬼的说唱词和曲调。(省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ngdangshen.com/ymzxt/4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WM仓鼠粮,36种以上的原料
- 下一篇文章: quot减肥神器quot实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