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中国特色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思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1519.html现货报价,规格:43蛋白地区企业价格较昨日山东日照邦基日照新邦龙口香驰博兴香驰烟台益海青岛渤海日照黄海烟台益海凌云海东北盘锦汇福长春九三大连九三华北北京汇福天津邦基秦皇岛金海唐山中储粮黄骅嘉吉天津九三天津中粮华东泰州汇福张家港四海连云港益海华中武汉益海周口益海安徽益海南方东莞嘉吉东莞中粮广西中粮特色油料是中国传统特色产业。基于中国的历史和产业特点,本文将特色油料作物的概念特定为除油菜、花生以外的小宗油料作物的总称,以向日葵、胡麻和芝麻三种油料作物为主。以这三种为主的特色油料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黄淮、江淮地区[1]。特色油料富含油脂以及独特的脂肪酸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不仅具有食用价值[2],还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综合经济价值,既是居民食用植物油和休闲食品的重要供给来源,也是产区农民重要种植作物和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3]。一方面,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扩大,进口规模快速增加,对外依存度明显上升[4];另一方面,居民对油脂和休闲保健食品多样化、优质化和特色化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明显不足,满足消费需求的压力不断加大。促进特色油料产业发展壮大既是增加优质食用植物油供给、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的迫切需要,更是带动资源贫瘠产区农民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有效抓手[5]。1中国特色油料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是世界特色油料生产和贸易大国,在国际市场保持高度活跃。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五大葵花籽生产国、第四大芝麻和胡麻生产国,第一大芝麻进口国、第二大胡麻进口国[6]。葵花籽、芝麻、胡麻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的5.8%、10.6%、12.4%,芝麻和胡麻进口量分别占世界总进口量的41.3%和30.7%[6]。随着经济稳步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功能性、休闲性特色油籽食品和油脂日益受到消费者喜爱,中国特色油料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近十年来芝麻、葵花籽和胡麻消费量分别保持了年均9.0%、11.1%和11.8%的增长率,显示出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较强的增长势头。1.1生产发展经过长期的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发展,中国基本形成以花生、油菜两油为主,芝麻、胡麻和向日葵等特色油料并举的油料种植结构。近十年来,中国特色油料生产总体稳步发展,年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总产量的13%和11%[7]。年以来,受气候、市场、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特色油料种植面积不同幅度下滑,总面积从千公顷缩减至千公顷,减幅达35%。其中,芝麻和胡麻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年,芝麻和胡麻种植面积分别从.4千公顷、.9千公顷下降至.7千公顷、.6千公顷,减幅分别为71.0%和52.9%;向日葵的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年面积为.0千公顷,年降至.3千公顷之后波动增加,至年种植面积恢复至.7千公顷[7]。得益于品种改良和技术进步,中国特色油料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年,芝麻、胡麻、向日葵单产分别从.2kg/hm2、.2kg/hm2、.9kg/hm2增至.3kg/hm2、.6kg/hm2和.1kg/hm2,增幅分别为55.7%、85.9%和69.2%。尽管特色油料面积明显缩减,但单产提高带动产量先降后增,总产显著增加。-年,三种特色油料总产由万吨增至万吨,增幅22.8%。其中,向日葵产量增长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动力源。年,中国葵花籽产量万吨,比年增加50%以上。同期,芝麻和胡麻产量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从81万吨、34.4万吨降至37万吨、30.1万吨,降幅达54.8%和12.4%。特色油料作物种植区域集中。芝麻主要集中在黄淮、江淮、江汉地区,年河南、湖北、江西三大主产区芝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合计占全国比重分别为76.5%和76.1%。胡麻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北部的干旱、半干旱高寒地区,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北五大产区胡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合计占全国比重分别为94.9%和95.1%。向日葵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内蒙古、新疆、吉林、河北和甘肃五大产区向日葵种植面积和产量合计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9.0%和82.9%。1.2加工消费快手号:Zglyxxzb快手名:A中国粮油特色油料及其制品富含油脂和营养保健功能成分,近年来消费需求呈现出总量增加、结构多元、区域扩大的趋势。图1—年中国特色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变化趋势[7]图2—年中国特色油料作物单产变化趋势[7]图3—年中国特色油料作物产量变化趋势[7]1.2.1消费总量增长迅速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油料消费量总体稳步增长。-年,芝麻消费量从74.3万吨增至.2万吨,增幅达到40.4%,年均增长2.1%;胡麻籽消费量从25.3万吨增至63.7万吨,增幅.9%,年均增长5.9%;葵花籽消费量从.2万吨增至.2万吨,增幅98.4%,年均增长4.4%。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特色油料第一大消费国。1.2.2消费区域和群体逐渐扩大受生产区域相对集中影响,中国特色油料消费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群体特征。突出表现为: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产区,如芝麻及制品消费集中在河南、湖北等产区,胡麻油消费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等产区;消费群体多为农村居民,消费方式主要为自留榨油或干炒食用。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居民健康消费意识显著增强,在满足对油脂数量的基本需求后,对高品质、多功能、高值化的产品消费更加重视,特色油料油脂产品因其丰富的营养功能成分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同时,随着电商等新型流通平台和模式的兴起,农产品流通方式呈现多元化和便利化趋势,特色油料产品销售半径得到显著扩大。在消费偏好和流通模式升级双重推动下,中国特色油料油脂消费区域由传统主产区逐渐扩展到全国范围,同时呈现由农村扩展至城市、低消费群体扩展至高消费群体的趋势。1.2.3加工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中国特色油料传统加工结构中,葵花籽85%用于炒籽、15%用于榨油;芝麻籽粒55%~60%用于油用、10%用于加工芝麻酱产品,10%用于脱皮芝麻,5%用于炒香芝麻;胡麻籽99%用于榨油,仅1%左右用于食用。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特色油料产品消费需求增加,特色油料加工也从传统、单一的初级榨油产品,向精深加工的油脂和多种类、新颖性的加工食品方向转变;从作坊生产的散装油向精包装的礼品类产品转移。未来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更大范围普及、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和消费能力的全面提升,特色油料加工制品将进一步向精深化、品质化、功能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1.3对外贸易受消费增速显著高于产出增速影响,中国特色油料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为满足消费需求,特色油料油脂贸易规模逐年增加,中国也从传统特色油料出口国家转变为净进口国。1.3.1贸易规模增幅明显,进口增幅显著大于出口自年加入WTO以来,中国与世界油料贸易关联日益增强,贸易总量不断创下新高。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年,中国特色油料贸易总量和总额分别从11.9万吨、0.8亿美元增至.7万吨、19.6亿美元,贸易量和贸易额分别增加了14.8倍和23倍。其中,特色油料进口量从1.1万吨增至.5万吨,峰值时达到.5万吨,增幅.7倍;出口量从10.8万吨增至51.3万吨,增幅3.8倍。1.3.2由贸易顺差转为贸易逆差,芝麻胡麻净进口规模显著扩大年以前,中国仍是世界特色油料主要出口国,葵花籽和芝麻是主要出口油料。出口高峰期,中国芝麻出口量曾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0%左右。近年来,由于国内消费需求刚性增加和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特色油料进口持续增加。年中国成为芝麻净进口国,年成为胡麻净进口国,中国从特色油料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特色油料除葵花籽外,均为贸易逆差,且贸易逆差逐年增加。至年,中国芝麻和胡麻净进口量分别为78.2万吨和39.5万吨,贸易逆差分别达9.7亿美元和1.7亿美元。由于全球葵花籽生产主要以油用葵花籽为主,中国食用葵花籽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年,中国葵花籽净出口量从3.5万吨增至32.4万吨,净出口额从0.12亿美元增至5.2亿美元。图4—年中国特色油料贸易量、贸易额变化趋势1.3.3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出口对象国较为稳定由于中国对非洲芝麻实施零关税政策,非洲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芝麻进口来源地。年,自苏丹、埃塞俄比亚、尼日尔、多哥等非洲国家进口芝麻占比分别为30.8%、19.4%、17.1%和12.2%。中国胡麻籽主要进口自加拿大和俄罗斯。年以前中国大约超过95%的进口胡麻籽均来自加拿大,年年底中国恢复了自俄罗斯进口胡麻籽后自俄进口显著增长。年,自加拿大和俄罗斯进口胡麻籽占比分别为80%和20%。中国葵花籽主要进口自哈萨克斯坦。年进口量占比高达97.6%。出口方面,葵花籽主要出口到土耳其、埃及、伊朗等国家;芝麻主要出口至日本、韩国和欧盟地区;少量胡麻籽出口至德国和荷兰。2产业发展面临的短板和制约因素技术进步推动下,中国特色油料生产总体保持增长趋势;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特色油料消费市场呈现旺盛的需求和较大的增长潜力,总体来看,中国特色油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但也要客观的看到,特色油料产业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产业发展面临的短板仍较突出。2.1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生产效率普遍偏低 一是特色油料户种植规模均较小。目前,中国除内蒙古、新疆等地向日葵种植规模相对较大以外,芝麻、胡麻等特色油料种植规模总体偏小。年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针对全国特色油料生产示范县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芝麻种植户、超过60%的胡麻种植户经营规模在5亩以下。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管理模式差异较大,也导致产品品质一致性较差。 二是优良品种研发推广应用相对缓慢。国内特色油料品种抗病抗逆性相对较差,导致病害多发难控,既增加了防控难度和生产成本,又影响了产出稳定性。同时,国内高端专用型特色油料品种研发和应用推广也相对滞后,导致高端产品加工原料缺乏,从源头制约了产业升级和效益提升。 三是生产管理粗放,机械化水平较低[8,9]。特色油料生产多分布在干旱贫瘠的地块,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生产管理总体粗放,多为靠天收。加之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且较为分散,部分产区为丘陵坡地地貌,机械投入使用率总体偏低,目前特色油料中仅油用葵花籽机收率相对较高,胡麻部分产区可使用联合收割机,大部分食葵以及芝麻机收技术都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对于绝大多数生产主体而言,家庭用工成为特色油料生产的主要投入,这也导致生产成本偏高、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2.2自然市场风险较大,抵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是特色油料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近年来,特色油料作物产区渍涝及干旱频发,对生产影响较大。根据监测示范县数据显示,年长江流域部分产区受渍涝影响,芝麻平均单产下降6.4%。受干旱少雨天气影响,胡麻单产下降4.4%。年8月初,内蒙古食葵产区遭遇大规模降雨,部分地区食葵倒伏严重,局部地块出现绝收,产量受损高达60%。 二是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大。特色油料产业对外开放程度极高,加之进口规模较大,价格受国际市场走势影响也相对较大。其中,芝麻受非洲市场供需形势和报价影响极大,亚麻籽主要受加拿大市场生产、贸易和政策影响较大,葵花籽价格则受国际市场葵花籽油价格走势影响大。近年来,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波动频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特色油料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 三是风险保障机制缺乏。现阶段,中国逐步建立了涵盖主要粮食作物以及畜产品的生产保险补贴制度,部分地区也试点了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市场保险政策,但针对芝麻、向日葵、胡麻等特色油料作物,国内还尚未建立起与相应的农业生产保险、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以及重大病虫害补偿等政策及机制。受生产经营自身抗风险能力总体偏低、灾害频发以及外部保险制度缺乏等因素叠加影响,中国特色油料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也受到很大制约。 2.3加工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综合效益不高一是加工企业竞争力总体偏低。中国特色油料加工企业众多,但仍以小规模为主,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的监测数据显示,年全国特色油料监测示范县域内吨(原料)以上加工能力的原料加工企业仅有77家,占原料加工企业总数比仅为9%。吨以上油脂加工能力企业有家,占油脂加工企业(包含油坊)比重仅为6.2%。年产值万元以上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累计有家,占食品加工企业比重为27%。企业规模小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标准化程度相对偏低。 二是加工链条相对较短,产品附加值偏低[10,11]。目前,芝麻加工制品涵盖芝麻油、芝麻酱等传统加工产品,还可作为馅料和辅料开发不同的产品,如芝麻汤圆、芝麻饼干等;葵花籽加工制品主要以炒制类和油脂类为主;胡麻籽加工企业则主要集中在胡麻油脂类产品加工,其他产品开发极少。除芝麻产品加工多元化特征相对突出,胡麻和向日葵产品结构均较为单一,但三种产品的产业链条均较短,附加值总体偏低。涉及关键功能成分如α-亚麻酸、芝麻素、木酚素等的提取和利用以及医用功能的开发等高附加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三是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具有知名度的特色油料油脂产品品牌。目前国内特色油料加工企业品牌建设显著滞后,具有知名度的企业和品牌极少。除河北“大名”区域品牌、平舆白芝麻品牌、燕庄芝麻油、红井源亚麻籽油等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多数品牌都仅在地域内具有一定知晓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仍缺乏。国内油脂知名企业如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鲁花等旗下涉及特色油脂的产品仅是少数,且规模有限。 2.4进口规模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影响显著近年来中国芝麻和胡麻籽进口依存度快速攀升,葵花籽贸易依存度也呈增长趋势。-年,芝麻、胡麻进口依存度分别从0.9%提高到68.6%,0.1%提高到52.7%。葵花籽进口依存度增长幅度相对较低,但也有所增加,-年由0.9%上升到4.3%,增加了3.4个百分点。 贸易依存度提高主要受两方面原因影响:一是特色油料产需缺口巨大,消费快速增加带动进口需求增加。二是中国特色油料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进口关税水平总体较低。目前,中国亚麻籽和葵花籽进口优惠税率为15%;芝麻进口优惠税率为10%,其中,对非洲部分国家免征进口关税;油脂中,葵花籽油和红花油进口优惠税率为9%。贸易依存度增加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进口大幅增加补充了国内特色油料的有效供给,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产需缺口;但另一方面,大量具有价格优势的进口原料进入国内市场,也对国内生产造成了显著冲击。以油用葵花籽为例,随着中国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升级,国民对葵花籽油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葵花籽油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食用植物油。年,中国进口葵花籽油高达70.3万吨[13]。除进口葵花籽油外,中国还从哈萨克斯坦进口油用葵花籽用于加工成品油。国际市场油用葵花籽以及葵花籽油价格优势十分突出,部分年景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葵花籽油到岸价格甚至低于国内油用葵花籽市场价格。 随着中国葵花籽及油脂进口规模持续增加,受进口油籽价格低廉影响,国内油用葵花籽价格持续走低,农户收益也显著下降,种植油葵积极性持续低迷,近年来中国向日葵油用和食用种植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针对全国96个示范县向日葵生产的监测数据显示,年监测县油葵种植面积占全国向日葵总面积比仅为11.4%,与上年相比下降3.8个百分点,与80年代中国油葵种植占比最高值40%相比,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将更加积极充分地利用国际市场,未来油葵生产将继续受到国际市场进口原料的替代和冲击,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3中国特色油料产业发展定位与思路受短板和制约因素影响,当前中国特色油料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尚无法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匹配。考虑到特色油料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自身发展潜力较大、带动优势产区经济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较大,促进特色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3.1产业定位明确产业定位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基础。从产品特点来看,特色油料产量占油料总供给的比重仅为一成多,特色油脂在中国食用植物油供给中占比约为5%左右,总体来看特色油料对中国油脂供给的贡献率不高。但在消费贡献中,特色油脂富含功能成分,品质优良,显著优于大宗油脂,是满足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多元化、优质化和功能化需求的重要组成。确保特色油料油脂供给能力稳步增长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重要举措。 从产业特性来看,一方面,特色油料生产区域性特征极为显著,多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资源贫瘠、低收入贫困地区,有效利用区域有限的资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实现增收的需求较为迫切;另一方面,特色油料产业发展总体缓慢,产业标准化、市场化发展起步都相对较晚,产业未来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基于特色油料的产品特点和产业特性,特色油料产业定位应包含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中国油料油脂市场供给不可或缺的有益组成和重要补充。在原料供给中,除部分依靠进口外,国产高品质原料产能应有所保障,并随着技术进步,产能保持稳中有增。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底线。二是主产区农民持续增收和经济发展的动能来源。基于全产业链视角,多措并举、多环节联动,推动特色油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实现持续增收,巩固当前脱贫攻坚的成效,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主线。 3.2发展思路基于特色油料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特色油料产业定位,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思路。一是产业发展重点。促进特色油料产业发展中既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mazia.com/ymztp/6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亚麻籽在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方面比主流药物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